磨平了指纹 磨“亮”了人生
“打磨时不要着急,先慢慢找到手感。”11月4日,快退休的新疆油田岩石制片师李裕杰一边做一边教,给徒弟们传授他打磨岩石薄片的体会。他打磨的岩石制片仅有0.03毫米厚,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/3。笔者发现,他无名指的指纹已经被磨平,食指和中指的指纹也比常人更浅。
今年60岁的李裕杰是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的岩石制片师,从事岩石制片工作35年,精打细磨出近10万片高水准的岩片。科研人员借此准确分析岩石的成分和结构,从中窥见油气的蛛丝马迹,为寻油找气提供依据。
“别人觉得石头是凉的,我觉得新疆油田地下的石头是冒着热气、带着油味的,比我家乡的‘金丝玉’还珍贵!为了磨好这些‘宝贝’,我必须认真完成切、磨、烘、泡等操作。手指受伤很正常,指纹被磨掉也很正常。”李裕杰说。
手划破了,缠个创可贴接着干
1990年,26岁的李裕杰从新疆油田测井队调入研究院,干起了岩石制片工作。
第一天学习,看着师傅轻松磨好十几片岩片,李裕杰觉得这太简单了,第二天一上班就打算自己上手干。但刚进行第一个步骤“接样”时,他就被师傅艾力·麦麦提打断了:“这些岩石都是从地下三四千米深的地方取出来的,每块石头对应不同深度;你一定要多核对几次样品的编号和顺序,千万不能出错。一旦错位了,后面鉴定人员的结果也是错的,科学家就找不到油了,那我们所有人的辛苦都白费了。”李裕杰这才明白,自己手里看似普通的岩石竟然这么重要。
师傅不仅教李裕杰岩石制片技术,而且带着他观察磨好的薄片。透过显微镜,李裕杰看到了石头里的油发出淡蓝色的荧光。一闪一闪的荧光仿佛流进了他的眼里,也流入了他的心中。李裕杰意识到了制片工作的重要性,暗下决心:“一定要打磨好每一块岩石,帮助科学家寻找到大油田。”
在外人看来,李裕杰在磨盘上能轻松地拿捏岩片,却不知道,在飞速旋转的磨盘上,载玻片锋利如刃。手稍轻,岩片就会不受控制地飞出去,而且厚度也不易达标;手稍重,就会触及利刃,手破血流是常有的事。李裕杰对此早就习以为常:“干这活可不能矫情。遇上急样,即使手划破了,缠个创可贴也要接着干。”
岩石制片一共有13道工序,其中切、磨、烘、泡4个环节不仅让岩石发生了极大改观,也让李裕杰的手在反复磋磨中变了模样。让他最难忘的是,当师傅艾力·麦麦提在退休座谈会上伸出双手时,同事们看到了一双没有指纹的手,都惊呆了。
制片室也来过很多“学徒”,很多人受不了“切、磨、烘、泡”的磋磨,干上两三个月就走了。也有很多人介意制片师的工人身份,干上两三年就转岗了。
李裕杰却一直在坚持。他认为,石油的勘探开发是个系统工程,每个环节都要衔接好,最起码自己的工作不能“掉链子”。师傅的那双没有指纹的手对他影响很大。那双手不仅体现了平凡中的坚守,更体现了石油人艰苦奋斗的精神。他敬佩师傅那样的人。
0.03毫米,磨成薄片只需1分钟
岩石制片流程已然形成清晰的操作手册,看似谁都能对照手册磨出片子来,实则不然。岩石制片的每一步都需要格外用心。用李裕杰的话说就是:“简单的事情重复做,重复的事情用心做。”
20世纪90年代,新疆油田迎来了新的生产高峰期。
刚开始干这行时,李裕杰每天接到的样品量翻了几番,差评和返工数量也越来越多。“怎么看不清?”“这是怎么磨的片?”各种批评声此起彼伏。他请教师傅后才明白,薄片稍微厚一点,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楚;稍微薄一点,又容易把一些矿物磨掉。必须是标准的0.03毫米,这样的薄片在显微镜下的结构才最清晰、信息才最完整。
可是一点一点慢慢磨,光是磨好一片岩片就得10多分钟,加上其他工序得1个多小时。李裕杰每天都会收到100余块岩样,勘探现场根本等不起。
为了提高磨片速度,李裕杰利用周末到戈壁滩捡石头,然后用石头在磨盘上练手感。从1毫米到0.05毫米再到0.03毫米,他一点一点地磨、一点一点地试,手感越来越好,速度越来越快,打磨一张岩片的时长从10分钟缩减至1分钟,制片合格率从之前的60%提高到99.9%。
如今,李裕杰这双“精益求精”的手已经练出了真功夫,薄片打磨到一定程度后,一摸便知厚度,并能说出大概是零点零几毫米,与实际相差无几。
不仅如此,他手上的真功夫还体现在对“疑难杂症”岩石的精妙处理上。
2012年的一个酷暑,油田现场送来一批富含稠油的松散砂样。李裕杰按照常规流程走了一遍,发现这批油砂“吃”不进所有常用的胶水,定不了型,根本没法进行后续的磨制。这可愁坏了他。
一天中午,李裕杰被同事拉着去食堂吃饭。走在路上的他,仍一心惦记着这批样品。当被太阳晒得满头大汗时,他灵光乍现:“加热样品,让样品也发发‘汗’,或许就能‘吃’进去胶水了。”说罢,他立刻调头回到操作间,继续鼓捣起来。
为了保证加热后疏松的砂子不散开,细心的李裕杰找了一片纱布,将其紧紧包裹,随后放入煮胶锅内开始了操作。最终,他成功地磨制出了这批样品,为科研人员开展稠油油藏精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,为稠油效益开发提供了助力。
李裕杰创新提出的“疏松含油岩石煮胶胶固法”,被写入了最新版本的岩石制片行业标准,为全国同行提供了指导。
小小薄片,佐证了玛湖大油田
2017年,为了验证玛湖地区碱湖成因理论,新疆油田必须拿出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“证据”。在显微镜下找到碱性矿物,就是“看得见”的“证据”之一。
此前,科研人员在多次推演论证中都认定存在这种碱性矿物,然而在实际观测中怎么都找不到。专家怀疑问题出在岩石制片环节——碱性矿物在制片过程中被自来水溶解了。
李裕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,主动请缨,展开系列测试攻关。他将13道工序一一排查,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,并逐步将目标锁定在制片溶剂上。他把自来水先后换成苏打水、食盐水、氯化钾溶液等,并确定最佳浓度。就这样,他用40余次的实验换取了1次成功——用饱和盐水制片,可以确保碱性矿物溶不掉。
进入最后验证环节,李裕杰小心翼翼地将饱和盐水洒在磨盘上,屏住呼吸,开始磨片……当专家从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薄片中的碱性矿物,证实了碱湖生烃理论的可靠性,从而佐证了10亿吨级玛湖大油田的存在时,他激动得说不出话。
李裕杰难以想象,10亿吨级的大油田,通过一张小小的岩石薄片,和他这个制片工人紧密地连在了一起。他总结出的“易溶盐类岩石制片法”被写入行业标准中,并推广到全国各大油田。
除此之外,他还创造了“遇水膨胀岩石干磨法”,最大程度保留了新疆油田阜东地区三叠系储层中的黏土矿物,帮助科研人员准确判断了储层水敏程度,及时避免了储层伤害,降低了压裂的试错成本。他提出的“全直径岩芯制片法”,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了砾岩及火山岩内部碎屑粗大、无法准确识别岩性的问题,精准支撑了克拉玛依油田、克拉美丽气田新增探明储量的申报……目前,这些方法也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岩石制片的行业标准。
第二届“感动石油人物”颁奖典礼结束后,记者问他,工匠最核心的品质是什么?他说:“对待工作,只要肯用心打磨,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石头,也一定能打磨成属于自己的‘宝玉’。”
李裕杰这双缺少指纹的手,平滑之处就像他家乡的“金丝玉”,散发出耀眼的光泽。(通讯员 马聪 谷胜)
感言》》》
回想35年前,我第一次从自己磨的石头里看到石油,就觉得我们新疆油田地下的石头并不冰冷,它们是冒着热气、带着油味的,比我们戈壁滩上的“金丝玉”还珍贵。当时我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在实验室干下去,用心打磨好每一块石头。就这样,我当了一辈子的岩石制片师,磨了一辈子石头。
人生就像石头,不管处于什么岗位,只要我们肯用心打磨、一直打磨,就能打磨出自己的“金丝玉”。我要和大家一起,把工作中的每一块“石头”磨好,安下心、扎下根,不出油、不死心!